林聪,字季聪,号见庵,福建省宁德市七都人,23岁考中进士,明成化十三年(1477)秋,官拜刑部尚书,被誉为明景泰年间第一谏臣。
林聪一生历官达42年,为官清正,勤政廉洁,敢于谏言,曾三起三落,二次入狱,但依然坚贞不屈,不畏强权,务实为民。
林聪在宦海沉浮中,始终坚守初心,不畏权势、敢于谏言,只要存在贪赃枉法之举的,不管是朝廷勋贵还是皇亲国戚,他都敢于检举揭发、上奏弹劾。现存《林聪奏议》中有八卷共六十道奏疏,其中记载了被林聪弹劾的二品以上文臣武将、皇亲国戚、宦官和锦衣卫官员达26人之多。
林聪在返乡丁忧期间,了解到宁德境内的宝丰银矿早已矿脉断绝,但朝廷对宁德的税银不减反增,地方官员把沉重税赋分摊给百姓,导致民间积怨。于是,林聪先后两次上疏请求免除宁德银课,最终得到部分采纳。林聪死后三十二年,朝廷下诏罢免宁德和建宁两地全部银课。
明正统八年(公元1443年),26岁的林聪授刑科给事中,正是意气风发、踌躇满志的时候,其父却因病去世。林聪立即放下光明的前景,奔波回乡治丧,直至三年守制结束才正式回京复职。
林聪家风清正,从未利用职权让亲属通过“裙带关系”获取高官厚禄。四个儿子中长子林旬、次子林昶都是以自己的优异成绩成为国子生,担任的都是很小的官职,而三子林景、四子林晏更是没有官衔。
林聪为官四十余载,德能堪为官员表率,历朝皇帝为表彰林聪及其家人的圣旨多达二十七道,其中一道圣旨主要是赐封林聪的父母,表彰他们为国家培养了一位忠良。这道圣旨长3.7米,宽0.31米,用黄、青、红、白、紫5种颜色的丝帛织成,上绣双龙与祥云图案,楷书字迹清晰,书法遒劲端正、墨迹绵透,钤印有“制诰之宝”和“广运之宝”御玺。
林聪的行为举止在口口相传中,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世族人。他们延续清白传家的廉洁品德,为家为国,尽心出力。林聪侄子林著,及第时恰逢林聪掌管御史台,但林著坚持敛迹退避,不与林聪通气,而选得艰难繁重的岗位,清操凛然、政声显著;林著之子林普重义轻财,为修筑龙潭尾坝,果断舍地百余丈,并捐资充费;还有至善至孝的林尹乾,在家乡修桥造路,济孤寡,扶危险,不论事情大小,都亲力亲为并竭尽全力;更有舍身取义的林秋光,不惧艰险坚持地下斗争,最终用年仅27岁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……
屹立在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林氏祖厅门前的冠英碑坊,承载着族人对林聪的敬仰和纪念,也时刻提醒着后人,要如前贤林聪一般,将忠孝廉洁的高尚品格世代践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