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北行五公里,一处高达百丈的巨岩巍然矗立,那是一座突兀嶙峋的悬崖。清道光年间有人在此刻有“古致天然”四字,因山岩状如三角,形同一袭巨大袈裟披挂在一位护法神身上,又称袈裟岩。站在崖底,向上仰望,灰褐色的崖面似乎把天空都挡住了,只能透过几缕刺眼的阳光。二十年前,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在崖壁上的题词“百丈英风”四个大字,在风雨洗礼下与崖壁融为一体。
这里曾出现过一幕与狼牙山五壮士同样悲壮的场景:九名工农红军战士在与天相接的崖顶,纵身一跃,壮烈牺牲。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我们再次走近百丈岩,铭记先烈事迹,牢记革命传统。
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后,南方八省开始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。闽东独立师在叶飞、阮英平等带领下艰难地开展游击战。1936年9月的一天,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带领独立师第三纵队120多人,从辖区沿海一带转战到宁德虎贝乡东源村。
东源村四周秀峰环抱,山高林密,村中低凹如碗,错落的十余间土屋里,居住着三十多户根据地的群众。这天中午,小村庄几处土屋炊烟袅袅,乡亲们正高兴地为子弟兵做饭,突然传来刺耳的枪声,那是哨兵鸣枪预警。原来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团集结了三个连的兵力,从虎贝乡桥头和桃花溪方向包抄过来,妄图将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一举消灭。
情况危急,阮英平等人顾不上吃饭,马上召集纵队领导简单碰头,立即决定部队从东源村后门山边打边撤。“敌情不明,不打无把握之仗。”阮英平果断地说。后门山右侧有一条通往桃花溪的小路,当部队来到这个路口,准备撤往根据地中心时,山上突然又冒出一队保安兵,眼看敌军合围包抄的阴谋即将得逞。阮英平当机立断,命令三纵队第二支队长阮吴近带领20多名战士,抢占百丈岩制高点,居高临下阻击敌军,掩护纵队撤退。
百丈岩与东源村只隔三个小山包,巨石挺拔,峭壁陡立,地势十分险峻。临危受命,阮吴近率20多名战士奋勇突进,很快迫近百丈岩脚下。就在这时,岩顶上突然泻下密集的枪弹,几名战士当即中弹倒地。原来狡猾的敌人预料红军会撤到这一带,早已调遣一个排的兵力从百丈岩后坡登顶,预先设伏,单等红军撤到此处,再与山下几路追兵一起夹击,把红军全部消灭。
情况万分危急!被敌人猛烈火力压在岩下的阮吴近心急如焚,他知道,如果不能消灭岩顶敌人,纵队将处于四面受攻的绝境。想到此,他忘了自身安危,一手挥着手枪,一手拔出大刀,大吼一声:“同志们,跟我上!”顿时,20多名战士跟着阮吴近如猛虎般从岩下跃起,迎着弹雨向岩顶冲去。战士们的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,霎时山坡上硝烟弥漫,土石飞扬,双方在岩顶展开短兵相接的恶战。子弹打完了,战士们便用刺刀与敌人肉搏,有的紧握枪托对准敌人的脑袋猛砸,有的和敌人抱在一起滚下悬崖……
终因寡不敌众,阮吴近率领的20多名战士只剩下9人。战士们打光了子弹,被敌人逼到百丈岩顶峰的边沿,岩下是万丈深渊。这时,一群敌人气势汹汹地猛扑过来,并高喊:“捉活的!”阮吴近与战友们砸烂枪支,高呼“红军万岁”口号后,毅然纵身跳下百丈悬崖………那一刻,热血飞溅百丈岩,也染红了秋日残阳。
让我们记住英勇跳崖的壮士的名字:阮吴近、冯廷育、余深德、高细瑶、谢兆量、何帮灿,遗憾的是,至今仍有三位烈士尚无法查证姓名,他们最年长的34岁,最小的仅19岁。
百丈岩顶发生惨烈激战,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,阮英平趁这当口率领部队奋勇杀开一条血路,成功转移。太阳落山时,其他各支队也陆续到达预定的集结地。在这次战斗中,闽东独立师伤亡20多人,而敌人也留下了几十具尸体。
百丈岩之战在闽东革命史上留下深刻影响,九壮士牺牲一年多后,国共合作抗日,闽东独立师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。1938年2月,以叶飞为团长、阮英平为副团长的1300多名闽东儿女,开赴江南抗日战场,著名的“沙家浜”原型中的36名伤病员中,有34人出自这个英雄队伍。1955年,解放军授衔时,这支部队涌现出4名将军、6名正军级干部,有不少人还是那场悲壮战斗的见证者。我想,如果九壮士还活着,或许他们当中还有人成为将军呢。
1984年,在纪念闽东苏区创立50周年时,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了一尊“红军血染百丈岩”的塑像,九壮士栩栩如生,动人心魄。巍巍百丈岩,犹如一座血染的丰碑,屹立在闽东大地上,它永远记载着英勇的闽东红军用鲜血谱写的悲壮史诗。(陈启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