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传工作

三都澳:海上丝路一良港

发布时间:2017-04-17 作者:管理员 发布者:管理员 文章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阅读 : 119487

图为三都澳福海关旧址。三都澳位于福建宁德,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港口,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枢纽。

        清晨,当一抹金光携海鸥的呼唤踏浪而来,万余座渔屋迤逦于千顷碧波之上,轻轻晃动,素有“东方威尼斯”美誉的福建三都澳苏醒了。作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要港口,它曾辉煌过,也曾沉寂过,而今天迎来了再度焕发荣光的机遇。

    一片港湾

    如果把中国的海岸线进行折叠,您会发现它的中间点有一个美丽的港湾,那就是三都澳。三都澳水域面积714平方千米,地形口小腹大,出水口只有唯一的东冲口,是世界上少有的海湖。三都澳澳口排列着青山、东安、横屿等岛,与沿岸山岭、岬角交错,成为天然屏障,挡住来自太平洋的狂风巨浪,使三都澳成为天然的避风港。

    三都澳10米以上深水域有173平方千米,是荷兰鹿特丹港的8倍;三都澳海岸带海岸线长317千米,其中可建深水泊位的岸线长72千米,超过荷兰的鹿特丹港,其深水域面积、深水岸线长度均居世界前列。

    三都澳拥有天然的深水航道,主航道水深35至125米,且无碍航暗礁。同时,汇入三都澳内的河流流量大,含沙量小,不易淤积,全年在任何潮位上都可以全天候航行和停泊30万吨级巨轮。

    三都澳地处中国南北海岸线中部,居福州港和北仑港两个开放大港之间,是中国南北海运和诸多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,与东南亚各国距离适中,与港澳较近,与台湾一水之隔,同时三都澳是我国江西、湖南等中部内陆省份最近的出海口。

    三都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自身条件,成为了“海上丝绸之路”重要的组成部分,尤其是中国南方茶叶外销的重要口岸。郭沫若先生盛赞“良港三都举世无,水深湾阔似天湖”。孙中山先生在《建国方略》中也提出,要将三都澳规划为未来的东方大港,并称之为世界“最深不冻良港”。

    一项技艺

    广袤的蓝色海洋,在有文字记载之初,就是商人、探险者的必经之路。从秦汉时期开始,南中国的海面上,满载着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的古老船队,从闽浙、岭南的诸多港口扬帆西行,在太平洋、印度洋上谱写了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辉煌历史。在这条跨越遥远时空的海洋之路上,一个叫作“福船”的文化符号历久弥新。

    “福船”亦称“大福船”,是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统称。早在宋代,福船便以“海舟以福建为上”而著称于世。福船的船体规模大、结构坚固、抗风力强、吃水深,经过宋元至明前期的逐步发展,福船成为我国古代航行于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主要帆船,它不仅适合做深海捕捞的渔船,还适合做远洋运输的货船,同时也是明朝水师的主要战船。

    打开史书,我们可以在许多荣耀的瞬间看到福船的身影。如明嘉靖年间,戚继光充分利用了不同类型福船的战斗性能,屡败倭寇船队,取得了辉煌的战果,使福船成为明朝巩固海防安全的海上长城。此外,福船还是我国使臣出使海外的重要交通工具。北宋徐兢出使高丽乘坐的就是福船。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郑和,曾七次下西洋,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。郑和船队的旗舰,即他乘坐的“宝船”就是福船,它长126米,宽5米,型深12米,9桅12帆,排水量达1万多吨,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艘万吨船。

    福船得以安全行驶于蔚蓝的海洋上,得益于一项技艺——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。这项手工技艺以樟木、松木、杉木为主要材料,采用榫接等技术,用隔舱板对船舱进行分隔,使船体结构牢固,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,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,这种结构可使船在航行中即使舱位破损一两处,也不会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,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位进行修补堵漏,可使船继续安全航行。除此之外,船舱的功能主要是装载货物,在有水密隔舱的船上,货物可以分舱储藏,便于装卸与管理。

    这项人类造船史上的伟大发明,大约起源于唐代,宋代以后被普遍采用,并传播到了国外,对提高航海安全起到了革命性作用,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。与此同时,这项技艺被三都澳内漳湾镇的刘氏先祖所掌握,并传承了下来。2008年6月,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0年11月,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
    一条茶路

    文明之间的交流向来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饮用茶的国家。一百多年以前,中国几乎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,热爱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皇室后,整个英国上流社会彻底迷上了茶。自此,中国的海上茶叶出口贸易迎来了鼎盛时期,也令三都澳的黄昏飘逸着沁人的茶香。

    1898年,清政府在三都澳设立福海关。福海关是中国第一个因茶而设的海关,浩瀚的大海和神奇的茶,将三都澳和欧亚大陆连接在了一起。宁德的茶叶从三都澳出发,东到日本、朝鲜半岛,西经东南亚、印度洋地区,直至西亚和东北非,再到欧洲,茶叶经由这些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,拥抱世界。

    三都澳开埠后,贸易总值不断增长,其中茶为大项,以1902年为例,当年茶叶贸易总值达148.8万海关两,占三都澳贸易总值的98%。为了平衡茶叶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,英国、美国在三都澳修建了杂货码头和石油码头,三都澳成为大半个中国“美孚石油”和其他日用品的供应基地。茶市的繁荣带来了物品流通空前的繁华,在历史上留下了三都澳的一段荣景。

    “茶季到,千家闹,茶袋铺路当床倒。街灯十里亮天光,戏班连台唱通宵。上街过下街,新衣断线头,白银用斗量,船泊清凤桥……”这首在闽东流传的民歌是当年茶市繁荣的真实写照。十九世纪末,福海关开辟后,宁德的红、白、绿茶从这里漂洋过海,进入欧美市场,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数十个国家进行交流。其间,红茶“坦洋工夫”还曾摘取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。宁德的寿宁斜滩人和福安坦洋人说,当时国外寄来的邮件,只要写上“中国三都澳”“中国斜滩”“中国坦洋”,就可以直递到收件人手中。

    抗日战争期间,三都澳本岛承受了日军飞机的数次轰炸,岛上建筑几被夷为平地,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由此阻断,但开发三都澳,再续“海上丝绸之路”辉煌的梦想,却留存在宁德人的心间,并为之坚持努力着。(林翠慧 郑承东 徐清风)




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